清華畢業生當保安
近日,一則“男子曾是理科狀元考上清華,畢業后當保安”的視頻在網上傳播引發熱議。有網友認為,這是資源浪費;也有人講,清華的搞物業是高射炮打蚊子;還有網友吐槽,這是生科專業被黑得最慘的一次。
網友的熱議似乎不無道理,在當前社會語境下,清華高材生畢業去當個小保安,確實令人感到大材小用。盡管事件背后有當事人家庭的原因,但這種與公眾共識略有反差的現象,的確引人關注。
有個問題值得反思,社會上如此多保安,其中同樣不乏高校畢業生,為何單就清華畢業生當保安成了新聞?
清華畢業生不能當保安么?恐怕未必。人與生俱來就自帶社會屬性,必然要承擔一定社會責任,任何人都無法特殊化。在合適的時間找到適合的崗位,這本就每個人必須經歷的成長規律,也是社會公平公正的外在表現。如果有名牌大學這塊“金字招牌”當靠山,就被社會“標簽化”,被理所當然地“圈定”工作范圍,恐怕并非好事。
有三個常識必須重申。其一,每個人的求職經歷其實就是人與社會雙向選擇的過程,人要努力去適應社會發展需要,社會也在不斷磨礪個人成長。清華畢業生當保安,不過是其中一種選擇而已,無需過分解讀。其二,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,只有社會分工不同。公眾認為清華畢業生當保安是屈才,就是對職業本質認識有偏差。沒有任何條文明確規定清華畢業生就必須去當官、搞科研,當保安這種“接地氣”的工作,才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。其三,一個人的成功不在于其畢業于什么學校、從事何種職業,而在于為社會做出多少貢獻。管好一個小區,讓業主生命財產安全不遭受損失,讓小區秩序更加規范,為社會和諧做出貢獻,也是一種成功。
事實上,與“清華畢業生當保安”類似的報道,近年來出現不少,從前幾年的高校畢業生賣豬肉、賣饅頭,到前段時間的招本科生管廁所,每一件事情仿佛都能顛覆公眾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固有觀念,但每一件事情的發生卻又如此理所當然。當高校畢業生走下精英分子的“神壇”,變得更加務實、更加理性,這背后折射出素質教育的成功,也反映出社會風氣的開放與包容。
從容人生,唯奮斗不可辜負。不管清華畢業生當保安也好、不當保安也罷,無關對錯,只關選擇。身份再耀眼,也只代表過去,放眼未來,唯有腳踏實地、努力奮斗,才能收獲幸福。公眾與其探討這是人才資源的浪費,不妨反思一下社會何時可以杜絕名校崇拜心理,讓所有高校畢業生可以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線,更加公平的競爭,或許更有價值。